第2章 新闻事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三节新闻业经济的发展背景及有关政策

(一)新闻业经济的现代化大经济背景

1.现代社会的大经济,大经济的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社会的大经济的特征首先在于,它是系统化的经济。

恩曾经指出,从黑格尔以来,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深入人心: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在这里,“集合体”就是系统,“过程”就是系统中各个组织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发展变化。系统化的经济,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下面一些过程的复合体:市场调研-一预测规划一科学研 究一-技术开发--产品研究工厂生产储存运输一流通销售--市场服务(包括技术服务)。这一复合体是一个从市场到市场的经济循环圈。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要经历这一系列过程,新闻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不例外。

现代社会的大经济的特征又在于,它是信息化的经济。

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正是经济信息化的重要表现。商品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大经济信息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决定于其内含的物质和能量,而且更决定于其内含的信息。商品的流通量也不仅决定于运输线和销售点方面的条件,而且更决定于流通信息(推销、广告、服务、信誉等等)方面的条件。伴随着商品的信息化,市场也在走向信息化。市场行为是货币持有者与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买卖行为。在信息化的市场中,买方不是通过对商品的直接了解,而是通过对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的充分收集和分析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卖方也不必直接收受货币,而只需办理账面上的有关手续(实际上是把货币当作关于支付能力的信息加以处理)即可实现出售目的。新闻单位是一个新闻企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不因此就自然地能掌握商品信息化和市场信息化的有关规律;新闻单位必须学会运用商品信息化和市场信息化的有关规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般来说,当然应具有强烈的新闻信息意识;而作为一个新闻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者,还更要具有强烈的商品信息意识和市场信息意识。

现代社会大经济的特征还在于,它是科学化的经济。

科学技术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可以把生产力的要素表达为以下公式:生产力=(劳动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管理)x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素渗透在其他生产力要素之中,并使这些要素的作用得到往往是成倍数的扩大。从20世纪初以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0%到80%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新闻单位不但要在新闻产品生产技术上重视进行改造,注意运用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而且要在自己从事的多种经营项目上重视技术改造,注意运用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实践证明,把这两方面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实行信息共享,成果共用,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相得益彰的效果。

2.知识经济与新闻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Fconomy)。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予以上述定义。该报告指出,OECD成员国的经济有50%以上是直接以知识为基础的。

知识经济重视发挥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毫无疑问,信息产业将是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以传播新闻信息与商品服务(广告)信息为使命的新闻业,无疑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1962年,即在美国蓝领工人数字超过白领工人后的六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在《知识产业》一书所提出的“知识产业”的内涵已大致类似于今天的所谓“信息产业”或“知识经济”,它把大众媒介作为信息增值机构归并其中。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新闻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市场需求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必然对信息交流的力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知识经济必然会给新闻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服务范围更为广泛,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此外,作为一种信息服务产业,新闻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互动。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新闻媒体采集、加工、传递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手段更为多样,传播新闻等信息更为快捷、及时、准确,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进一步减少,新闻业的双重出售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发挥。新闻业传播效能的增强,又有力地推动了知识和信息的流通,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新闻业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1)信息化将重新定义新闻业经济的内涵。当前的新闻业经济一般认为包含广告、发行、收听收视费,这是主业经济,此外,还有非主业经济。就主业经济来说,事实上,只有广告才是新闻业经济的支柱。因此,多年来,新闻媒体出售广告时间或空间的容量和价格成为检验经营效益的重要尺度。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向目标受众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是新闻业经营的根本出路之所在,信息服务获取的收入在新闻业经济中将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在高度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匮乏问题已不复存在,信息服务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如何选择信息、检索信息,提供关于信息的信息服务将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行当。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新闻业面临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挑战。

(2)以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因特网,无疑是知识经济兴起的重要标志。因特网使读者不必借助电视和报刊就能看到新闻信息或商品和服务广告,并且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购买商品或服务。传统新闻业经济所赖以生存的读者资源与广告资源在因特网时代将日益萎缩,而且这一势头将随时间的演进有增无减。这是传统新闻业面临的又一挑战。

(3)全球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媒介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全球化以信息化与网络化为前提,是信息化与网络化对全球经济实行整合的结果。全球化时代的经营理念是集约化、集团化经营和跨国经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把整个世界当作它们的工作场所和市场。全球化的力量正推动大公司合并成更大的公司,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媒介市场国际化成为一股不可逆阻的潮流。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媒介市场的潜力极为巨大,国际上的大资本、大媒体一直虎视眈眈。整合现有媒介资源、组建新闻集团、是保住和扩大我们的传播领地,增强在世界媒介市场竞争能力的出路所在。但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从1996年组建第一家新闻集团(报业集团)到目前只有4年时间,与世界上第一家新闻集团一-美国斯克里普斯-麦克雷报团(1889年组建)相比,已滞后100多年。处于世界范围内强势媒体包围之中的中国媒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

(二)新闻业经济的信息经济背景

1、信息经济的结构

在研究国民经济结构时,通常按产业形成的时间顺序,将它们划分为三大门类:第一产业满足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要,以农业为主,包括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满足人类进一步的需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服务,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流通部门指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供销、仓储等行业。服务部门又分为三类: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与技术服务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科研、卫生、体育、社会服务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价值观的确立,信息生产、流通和利用的发展,上述各产业中与信息有关的部门、行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经济学家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国民经济结构体系中的第四产业。

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对第四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1977年,他出版了《信息经济》的专著。这部专著方法先进、观点新颖,提出了划分第一次信息部门与第二次信息部门的崭新构思,开辟了信息经济分析的新阶段。为了准确把握新闻业在信息产业结构中的定位,从而使发展多种经营、壮大新闻业经济的有关决策立足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根据波拉特的经典理论,对新闻业的信息经济背景加以说明。

信息经济划分为第一次信息部门与第二次信息部门(也可译为原级信息部门与次级信息部门)。第一次信息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五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由八大主要产业分担:

第一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是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产品。这一职能由下面两个产业分担:

(1)知识生产与开发产业

包括从事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从事各种信息服务的法律、建筑、会计等类事务所,各种咨询机构等等。

(2)信息流动与传播产业

包括各级学校、图书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声德制品的出版发行、电影、戏剧等等。

第二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是对市场信息进行经营。这一职能由下面两个产业分担:

(3)一般信息经营产业

包括代理业、中介业、经纪业等类以市场信息为经营对象的产业和广告代理业(广告公司、广告服务社等),各种商会、工会,社团等协调组织的经济活动也归入此类产业。

(□□险信息经营产业

包括保险业、金融业、投机经纪业等等。这些行业都以市场信息为经营对象(货币、证券作为价值符号传递着其所有者对资产的权利方面的信息),且经营过程具有某种风险性。

第三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是为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即物质技术手段)。这一职能由下面两个产业分担:

(5)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产业

包括印刷、誊写、复印、装订服务业,电话、电报及其他通信服务业,数据处理服务业等等。这一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部门,如光缆通信、卫星通信、因特网互联等等。

(6)信息载体与信息机械制造产业

包括造纸业、纸制品业、摄影器材业、笔、颜料、油墨制造业、造纸机械、印刷机械、通信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电子医疗设备、科研仪器、电脑、办公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等等。

第四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是对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实施政府管理、提供国家支持。这一职能由政府的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分担。这些部门履行职能的活动被视为一种产业,即:

(7)政府信息管理活动产业

指政府对科研、教育、传播、文化、信息经营、信息处理与传递服务、信息载体与信息机械的制造实施管理的相关机构。第五个方面的信息经济职能是为上述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

提供支援设施。这一职能由下一产业承担:

(8)信息活动支援产业

指承建、出租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办公、教学用建筑物,以及向这类建筑物提供有关设备、用品的产业。

第二次信息部门包括除从事信息管理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以及不属于第一次信息部门的各产业部门中的管理部

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其实就是生产、分配和消费与国家管理、社会控制有关的信息。各级政府机关调查情况、搜集资料、汇总数据,这是在对信息进行消费;它们通过消费(归纳、整理、分析)信息,作出决议、制定政策、下达文件、发布指示,这又是在生产信息;各种上传下达、通信联络、协商调节,实际上是分配信息。所以,在信息经济分析中,把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视为信息经济活动;除信息管理活动已归入第一次信息部门以外,其他管理活动则归入第二次信息部门。

非信息产业的经济组织的内部也生产、分配和消费着各种信息,这类活动是由这些经济组织的管理部门进行的。在信息经济分析中,非信息产业的经济组织的管理部门是第二次信息部门的另一组成部门。

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对信息产业的分析对于本书以后的叙述有一定作用,特一并介绍如下:

日本的“信息产业”,不包括波拉特分析中的第二次信息部门,也不包括第一次信息部门中的第7、8两项产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将这种“信息产业”进一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商品化产业两大类。

信息技术产业分为机器产业、软件产业和媒介提□□业三大类。机器产业是制造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办公室自动化机器、音频视频机器(收音机、电视机等等)、电信机器的产业。软件产业是生产软件包,或接受委托,编制专用的计算机程序的产业。媒介提□□业包括公共电信业(电话、电报、用户电报、传真、数据通信等等)和邮政业。

信息商品化产业分为报道产业、出版产业、数据库产业、咨询产业、代理人型产业、教育产业和教养产业七类。报道产业,即新闻产业。出版产业不仅包括书籍、杂志出版业,而且包括视听资料、缩微资料出版业。数据库产业是一种系统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信息,并将其向用户出售的产业。咨询产业是为用户代理信息活动中的“判断”过程的产业。代理人型产业是为用户代理计划、运用和行动的产业。教育产业是通过系统传授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或其他类型技能的产业。教养产业是一种使人们“摆脱生产性社会系统的束缚的能量吸收装置”,包括文化中心产业,教养节目制作业、文化一娱乐设施产业等等。

2.新闻业在信息经济中的定位

在波拉特的分析体系中,新闻业是第一次信息部门中的信息流动与传播产业的一个行业,它的信息经济职能是向信息市场提供新闻信息产品。

在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的分析体系中,新闻业是信息商品化产业中的报道产业的一个行业,它的信息经济职能是提供报道新闻的商品。

新闻业在信息经济中的定位,是新闻业从事信息活动与信息经济活动的实际立足点,也是新闻业发展多种经营活动的最佳切入点。

信息经济是新闻业经济活动的直接背景,是现代化大经济中的一个部分,信息经济的发展要在现代化大经济的大背景中展开,因此,新闻业经济从深层次上来说,归根到底,也要以现代化的大经济作为大背景。

3.新闻单位所具备的人力资源与固定资产资源的特点人员和资本是一个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新闻单位在规划自己的新闻业经营活动和多种经营活动时,首先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人员和资本进行分析。

从信息经济的观点来看,可以把一切就业人员划分为信息劳动者和非信息劳动者两类。当然,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为,不管什么样的劳动,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对信息的处理和对外界的认识,信息内容为零的职业,或工作内容百分之百是纯粹信息的职业,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区分两类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与其是职业工作的信息内容含量,毋宁说是工作成果在信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劳动者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人员:

(1)工作成果为信息产品的人员

这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生产知识、分配知识,其成果不是新的信息的产生,就是已有信息的传布。科学家、工程师、律师、建筑师、会计师、程序设计师、系统分析工作者、金融工作者、医生、公关人员、教师、图书馆工作者、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播音员、广告设计师等等都可归入这类人员之列。

(2)搜集、处理并经营市场信息的人员

调查员、鉴定员、计量员、核算员等类人员搜集着市场信息。校对员、秘书、文书、投递员、收发员、出纳员、统计员、簿记员等类人员对信息进行事务性的处理。行政官员、公务员、管理人员、计划员等类人员对信息进行管理性的处理。经纪人、代理人、中介人、推销员等类人员则以经营市场信息作为自己的职业内容。

(3)从事“信息基础设施”工作的人员

这类人员是信息机器的操作者。他们操作着各种办公机械、印刷机器、电子计算机和各种通信设备。直接为信息机器提供技术服务的人员,如保管员、维修员、安装员等,或以手工方式从事类似工作的人员,如速记员、誊写员等,也可归入这类人员的序列。

农业部门的农民、牧民、渔民等,工业部门的技术工人、普通工人、运输工人等,服务部门的理发员、炊事员、服务员、驾驶员等都属于非信息劳动者。有些具有显著的“复合性”特征的职业、例如车间检验员、个体服务业主等如果遵循“总括性”定义,可认为是半信息劳动者;如果遵循“严密性”定义,可认为分别是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的非信息劳动者。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产业性质的划分同劳动者职业性质的划分是两回事,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中,既有信息劳动者,也有非信息劳动者:非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中,既有非信息劳动者,也有信息劳动者。

按照上面所说的劳动者性质划分的标准,在新闻单位,除后勤部门的某些工作人员(如炊事员、驾驶员等)以外,举凡编辑部门、管理部门、印刷厂的工作人员,都应列为信息劳动者。一般说来。他们的人数占新闻单位职工总人数的90%左右。可以把新闻单位拥有人力资器的基本特征表述为:信息劳动者占了绝对的多数。这是新闻单位规划自己的新闻业经营活动和多种经营活动时,必须提以出发的第一个基本事实。

从信息经济的观点来看,还可以把所有的固定资产划分为信息资产和非信息资产两类,可以分别称之为信息资本和非信息资本。

固定资产中,作为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和支援设施的信息机械,供从事各种信息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之用的建筑物,都属子信息资产。相应的,那些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事业的机器、设备、建筑物,则都属于非信息资产。

新闻单位的固定资产中,像激光照排设备、印刷机械、采编设备、播出设备、网络设备等均为信息基础设施,办公大楼及办公设备则可归入信息支授设施,只有一些炊事设备、机动车辆、职工生活用房之类的固定资产是非信息资产。据估算,一般新闻单位的固定资产中,按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约有80%以上应归入信息资本。技术改造步子迈得越大,技术装备越先进的新闻单位,这个比例就越大。新闻单位拥有固定资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信息资本占了绝对的多数。这是新闻单位规划自己的新闻业经营活动和多种经营活动时,必须据以出发的第二个基本事实。

(三)新闻业经济的产业政策

1.我国新闻单位的所有制

我国新闻业经济以国有制为主体。新闻单位不但是国有制单位,而且是事业单位,只是在管理体制上逐步采取“企业化”的操作办法,这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是接受国家机关领导,以国家预算拨款为活动资金来源,不进行成本核算,不上缴利润、缴纳税金的单位。而企业化管理则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自己的收入抵偿自己的支出,力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尽可能少的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盈余,实现尽可能大的利润,从而得以向国家缴纳税金,向投资者提供收益。

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新闻单位接受相应的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新闻机关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享有声望,在社会公共关系网络中颇具威信。新闻单位实行了企业化管理,这种声望和威信就成为支撑其企业形象系统(CIS)的坚实基础,成为在经营行为中足资凭藉的“无形资产”。

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新闻单位得到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重大的设备更新改造及基本建设项目上,新闻单位可以得到国家的投资;在缴纳税收问题上,新闻单位可以得到国家的减、免、返回等形式的优惠。对于一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这就意味着注入资产,减少流动负债,从而使所有者权益部分大大增加。

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新闻单位在吸引接纳各类专业人才方面处于一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有利地位。新闻单位从业人员的平均素质水平高出一般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举凡经营管理、行政控制、艺术创作、技术应用、文章写作、理论研究……各色各类的人物,新闻单位无不具备。转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后,新闻单位不但可以称之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而且可以称之为人才密集型的企业。

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新闻单位致力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公众供应精神食粮。在与传统的礼俗社会有着根本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的现代大众社会中,新闻机关是人们在异质基础上实现有机团结的重要工具;获取新闻是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新闻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意味着新闻产品以一种信息商品的身份进入市场,意味着新闻业成为信息商品化产业群中的一种产业(新闻产业)。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新闻业的朝阳产业性质,为新闻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作为国有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新闻单位是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实现沟通交流的媒介。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可以把新闻单位视作专门为各类社会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商企业等)之间以及它们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信息往来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新闻单位,不但可以把向信息市场提供信息产品作为自己的信息经济职能,而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媒介地位,把对市场信息进行经营作为自己的信息经济职能。不论是介入一般信息经营与广告宣传产业,还是介入风险信息产业,新闻业较之一般企业都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

2.新闻业经济中的无形资产问题

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影片版权、发行权、专有出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新闻单位作为在经营上与企业同构的事业单位,也可以拥有无形资产。

著作权是著作权人所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被称为“作品”。作品的作者及其他依照《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即是“著作权人”。著作权人拥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有: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即以复制、播放、展览、发行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新闻单位作为法人单位,可以作为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它们是新闻单位无形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闻媒介上刊播的作品,其著作权归其作者享有。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等工作人员为完成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其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新闻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新闻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者以和新闻单位使用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在《著作权法》中被称为“时事新闻”。时事新闻的作者不享有著作权。时事新闻中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作品,但使用时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由新闻单位主持,代表新闻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新闻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新闻单位视为作者。新闻单位已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被其他新闻单位刊登或者播放时,转载、转播者可不经新闻单位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指明来源及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新闻单位的其他权利。

专利权是专利权人所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被称为“发明”。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被称为“实用新型”。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被称为“外观设计”。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统称为“发明创造”。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被称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可就自己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申请被批准后,申请者即成为专利权的所有人,即“专利权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被称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应由单位申请专利;申请被批准后,申请单位即成为专利权的持有人:专利权的持有人也是“专利权人”。专利权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有: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其专利产品或者该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或者销售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不得制造或者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必须与其订立书面实施许可合同,向其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该专利。新闻单位作为法人单位,可以作为专利权人享有专利权;专利权是新闻单位无形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新闻单位生产而言,其技术改造不涉及一般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内容中首当其冲的产品变型、换代、转向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新闻单位自身也不进行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只需要对已有的新技术加以运用。也就是说,新闻单位无需成为“专利权人”。而只需向有关专利权人支付费用,取得专利使用权,实施自己所需要的专利。在某些情况下,新闻单位也可以提出自己所需要的新技术研究目标,以合同方式,委托有关企业或科研机构代为进行研究和试验,然后独家率先取得使用权,实施相应的技术改造,在同行业竞争中取得独占鳌头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营规模及范围的扩大,新闻单位购买专利使用权的规模和范围也在相应扩大。除了生产方面的发明创造以外,新闻单位还要注意实施下述方面的发明创造: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生产厂房和公用工程改造,乃至新闻单位所从事的多种经营项目的各相关专业范围内的新技术。

在购买使用权,实施其他专利权人的专利时,新闻单位也可以在某些方面的某些项目上,提供物质条件,组织新闻单位下属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职务发明创造,由新闻单位申请专利,从而使新闻单位自已成为专利权人。新闻单位在企业化、集团化方面所迈出的步子越大,这种以享有专利权的形式而取得的无形资产就会越多。

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所享有的商标专用权。商标是作为商品标志的特定符号,由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构成,应当有显著特征,便于识别。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业者,为了使公众认明自己所生产、制造、加工、检选、经销的商品,从而使它们与其竞争者的同类商品区别开来,使用商标作为它们的标志。商标使用者为了取得商标专用权,应当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注册商标的商标注册人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他人注册商标标识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使用商标意味着使用者对商品质量负责任的承诺与保证;使用了商标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特殊的附加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新闻单位是生产报纸等商品的事业单位,新闻媒介名称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新闻单位所享有的名称注册商标专用权是新闻单位无形资产的又一个组成部分。

商誉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在市场中、社会上声誉的货币价值。用更专门的术语来说,商誉是超过投资正常利润率之上的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这种价值是按超过现行利率的某一贴现率贴现而获得的。商誉并不总是意味着获取超额利润的经营态势,它也可以意味着优越的厂址店址、垄断地位等。新闻业的利润率比一般工业企业要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整个新闻业范围内,只要是正常经营管理的新闻单位,都具有一定数量的表现为“商誉”的无形资产。这是由于行业优势所形成的商誉型无形资产,对一个具体的新闻单位来说,是第一个层次上的商誉型无形资产。对一个具体的新闻单位来说,它所享有的第二个层次上的商誉型无形资产,是由于新闻单位在行业内部,由于超出平均水平以上的编辑业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而形成的。

著作权、专有出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等类型的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投资者作为资本金或者合作条件投人的,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金额计价;购入的,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按照开发过程中实际支出计价;接受捐赠的,按照发票账单所列金额或者同类无形资产市价计价。非专利技术、商誉类型的无形资产的计价应当经法定评估机构评估确认。“商誉”这种类型的无形资产只是在一个企业被出售或转让时,或是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时,才会被评估、作价、入账。一个刚刚成立,没有经营历史的新企业不会有“商誉”这一项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尤其是商誉型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为慎重起见,只有能够确指为取得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才能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否则,即使企业确实拥有某项无形资产也不能将其资本金化,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3.新闻业经济中的优惠政策问题

在对大众传播业、信息业制订某种特殊政策,给予相当程度的优惠方面,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有所举措。其差别只是在于优惠的程度和方式。政府给新闻单位拨款、津贴是一种最直接的优惠方式;在邮政通信费用和税收上给于优惠。方式较为间接、实质上仍属津贴;动用政府的行政经费在媒介上刊登广告则是一种迂回性的优惠:由国家银行给予低息贷款,虽然施惠性质较弱,但数额往往很大,也是一种有效的优惠办法。

我国新闻业所享受的优惠,首先在于管理体制的确定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一种极具弹性的管理体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的新闻单位之间,情况也各有不同。“八五”期间以及后来,相当多的贡献型和潜在贡献型报社已实现自收自支,不再由国家财政拨给事业经费,并能自筹资金实现技术改造和经营范围与规模的扩大,不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那些在实现技术改造方面有困难的新闻单位,则可申请国家财政拨款。那些在实现自收自支方面尚有缺口的新闻单位,则可接受国家财政的补贴。没有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花钱向上要,收入归主管机关管理的新闻单位在新闻业中已经不多了。

新闻业在邮政方面享受优惠的情况及其变化,就报纸来说,是与发行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将在“报纸发行”的专章中作出说明。

新闻业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的具体方式,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税制改革的发展而有所变动,现行的优惠方式主要是依据1994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94年,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上述《规定》反映了在新税制下对新闻业实行优惠政策的精神。

国家对下列出版物的增值税实行先征税后退税:中国**和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各级人民政府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各级人大、政协、妇联、工会、共青团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新华通讯社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军事部门的机关报和机关刊物;专为少年儿童出版发行的报纸和刊物。上述出版物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环节为出版环节,增值税的具体退税事宜,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应纳税额,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百分之三十三。《规定》规定宣传文化企业按此税率缴纳所得税。国家对宣传文化企业的优惠,不是表现在税率上,而是表现在对这些企业所缴所得税的使用上。按照上述《规定》和1996年9月□□《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按宣传文化企业上年上缴所得税的实际入库数列支出预算,参与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是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宣传工作的宏观调控。建立专项资金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资金管理,保证重点需要,促进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采用无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办法,有偿使用的要按期归还。专项资金拨付给有关单位后,要专款专用,年终或项目完成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使用情况。

为了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家还设立了“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该调节税的计税依据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税率分为30%、15%、5%、0%四个档次。全国定点报纸印刷厂及全国定点报社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5%的低税率,而非全国定点报纸印刷厂、非全国定点报社则适用30%的高税率。

此外,仍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新闻单位,作为宣传、文化事业单位,其自用的房产、车船、土地可免征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按1.2%的税率缴纳。确有困难的新闻单位,可申请定期减征或者免征。车船按种类及辆(吨)数计征使用税,土地按实际占用面积的平方米数计征使用税。确有困难的新闻单位,也可申请定期减征或者免征。

随着新闻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新闻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收紧趋向。从1997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收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建立专项资金,促进文化事业建设,但受益部门将主要是高雅艺术表演团体和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闻单位作为兼营广告的媒体单位要按广告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

进口新闻纸的关税政策是与报社直接有关的政策,较低的新闻纸进口关税实际上是对报业的一种优惠。1996年10月15日起,海关总署宣布停止执行新闻纸7%的暂定税率,恢复执行15%的税率,从1997年10月1日起,国家决定对进口新闻纸(含边贸进口)实行滑动关税,即以国内生产的新闻纸价格作为参考来确定进口新闻纸的关税,使进口新闻纸价格和国产新闻纸价格大体相当,或略高于国产纸的价格。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化经营就是进行资金运营,通过聚财来生财,通过融资来增资,以钱赚钱,滚动发展。因此,给新闻单位提供较为方便的取得贷款的机会,也是一种重要的优惠措施。一般说来,由于新闻单位具有信誉好、信息灵、广告收入相对稳定、筹资项目透明度高、物业较多以及较易取得政府部门支持等优势,相对于其他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的地位也较具优势,在银行信贷、商业信用、融资租赁、财政周转金等筹资来源中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这是国家对新闻业优惠政策的一种综合效应。长江日报社以3~5年为一个周期,多年保特4000万元的债务水平,相对集中地使用资金;从1992年开始,实现了建成新闻业务楼、印前系统全面电脑化、扩版增容等8项重大目标,取得了跳跃式发展,就是一个例证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美]P.E.希克斯:《工业管理与管理科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版。

年版。

2.[美]马克·波拉特:《信息经济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目]科学技术及经济协会编:《信息产业的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鸡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朱杰士,《(小主人)报无形资产的评估、开发和利用).

1997年面向21世纪中国报业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

6.屠忠俊:《中国报业经营管理改革20年之轨迹),载《新疆新闻界》 1998年第4期。

7.周鸿铎:《广播电视走向产业化、集团化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依据》,载(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

8.曾培新:(抓住机遇加快经营加快发展报业经,1996年中国报业经营管理观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